厘清“双减”政策下校外培训消费五大问题 双减校外培训机构乱象丛生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刘铭)近年来,双减校外培训机构乱象丛生,厘清涉及教育培训的政策消费纠纷也成为消费者投诉的热点和痛点。数据显示,下校训消2020年至2021年上半年,外培问题四川省消费者组织共受理有关教育培训服务的双减投诉839件,其中价格纠纷214件、厘清合同纠纷209件、政策售后服务纠纷168件、下校训消虚假宣传纠纷68件。外培问题随着《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双减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意见)的出台以及落地实施,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序幕拉开,厘清已经报名、政策签订的下校训消培训合同是否能履行?培训机构不退费又该如何维权?8月11日,针对消费者关心的外培问题退费、培训机构选择等问题,四川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从法律角度进行了答疑解惑,提醒消费者注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疑问1
合同能否变更、解除
“双减”意见要求,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严禁聘请在境外的外籍人员开展培训活动。“双减”意见还要求,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这意味着原合同约定的上课时间、上课老师将产生变动;针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培训无法再进行,合同无法继续履行。
根据《民法典》第五百三十三条规定:“合同成立后,合同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继续履行合同对于当事人一方明显不公平的,受不利影响的当事人可以与对方重新协商;在合理期限内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解除合同。”
四川省消委会认为,本次“双减”政策的调整实则发生了情势变更的情形,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如再继续履行合同将会产生显失公平的效果。因政策调整,有的培训线下变线上,学科内容进行调整,培训地点发生变化,有的直接暂停培训等,这些问题都影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可与经营者进行协商,变更履行方式,重新确定合同约定内容;也可协商解除合同。如果协商不成,可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解除合同,并免除当事人责任。
疑问2
如何选择培训机构
“双减”意见出台后,教育部将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划分为学科类(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和非学科类(体育、艺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教育培训。“双减”意见明确要求,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
四川省消委会提醒家长,首先要明确需要教育培训的类别,再针对性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机构,仔细核对培训机构的培训类别与范围,选择学科培训机构要注意其审批成立的时间,谨防“李鬼”。家长可在“全国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服务平台”和“四川省校外培训机构安全管理平台”上查询培训机构的相关信息。其次要事先将学生的在校教学计划与培训机构的培训计划进行比对,辨别是否与在校学习任务相匹配,是否超纲超前,是否加大难度。最后要对师资情况进行了解,特别是外语学科要确定提供培训服务的老师有相应的资质。
疑问3
交费应注意什么
根据“双减”意见的精神,今后各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再收取义务教育阶段学员参加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的学科类培训费。如有此类情况,培训机构应当无条件地全额退还学生家长上述费用。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相关精神,培训机构收费时段与教学安排应协调一致,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消费者在签订教育培训合同前,应事先明确了解培训机构费用的收取方式以及使用期限是否与政策性文件规定相一致。
“双减”意见指出,强化培训收费监管。坚持校外培训公益属性,科学合理确定计价办法,明确收费标准,坚决遏制过高收费和过度逐利行为。通过第三方托管、风险储备金等方式,对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进行风险管控,加强对培训领域贷款的监管,有效预防“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发生。
四川省消委会提醒,消费者选择培训机构时,要针对自身需求理性选择,提高风险意识。充分调查了解培训机构的资信情况、商业信誉等,避免陷入“套路贷”、预付金被卷款跑路。
疑问4
合同要点有哪些
消费者在与培训机构签订合同时,对合同的重要条款,比如培训的课程、提供培训的老师、培训费用、培训时间安排、解除合同的条件、违约责任等要进行认真阅读。同时,作为培训机构也应当按照《民法典》第四百九十六条的规定履行公平设定权利义务、显著提示告知等义务。如果培训机构未对重要事项进行说明,按照《民法典》第四百九十六条第二款规定“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未履行提示或者说明义务,致使对方没有注意或者理解与其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的,对方可以主张该条款不成为合同的内容”,这意味着培训合同中出现的“公司保留最终解释权”“协议一经签订,概不退款”等霸王条款会依法被排除在合同范围之外,对消费者并不产生法律上的约束力。
疑问5
消费者如何维权
如果商家有不退费、承诺不兑现等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情形,消费者要及时按照“双减”政策查看已报培训是否符合最新政策要求,及时联系培训机构,确定是否变更合同履行方式或退费。同时要增强自身维权意识,及时留存证据,发现培训机构存在违规、违法行为,可通过“全国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服务平台”进行投诉举报;或是直接向教育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等有关行政部门反映;发生消费争议的,还可以请求当地消费者组织进行调解,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四川省消委会呼吁,培训机构在贯彻落实“双减”政策时,要切实履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主体责任,及时向消费者反馈信息,发布处理方案,回应消费者关切。
责任编辑:24
相关文章
- 山西太原小区爆炸事故已造成17人受伤记者从山西省太原市有关部门获悉,发生在小店区北营街道丰景佳园小区的爆炸事故已造成17人受伤,其中4人重伤,3人经治疗已自行离院回家。消防救援人员正进入爆炸楼内逐户搜2025-05-09
- 中国消费者报南宁讯廖钊娴 记者顾艳伟)你吃的羊肉小串、牛肉小串可能是用鸭肉做的。广西梧州市市场监管部门在开展油炸肉制品掺杂掺假专项稽查行动中发现,有7家餐饮店用鸭肉冒充羊牛肉做成“炸串”销售给消费者。2025-05-09
- 中国消费者报杭州讯记者郑铁峰)今年5月20日是第23个世界计量日。记者从浙江省市场监管局获悉,5月20日上午,该局以视频会议加云直播的形式,线上线下同步举行了浙江省“5•20世界计量日”主题2025-05-09
- 土壤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人类活动对土壤资源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工业废弃物、农业化学试剂、城市污水等都加剧了土壤的污染,使土壤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还会污染到地下水资源2025-05-09
- 不可忽视的沙门氏菌:夏秋季为感染高峰期,儿童感染占比较高 编辑:汤晓雪2025-05-09
- 中国消费者报哈尔滨讯记者刘传江)为给广大老年人营造良好消费环境、提高老年人防范意识,黑龙江省鹤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近日开展民生领域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行动,并取得阶段性成果。据介绍,该局近日制定下发《打2025-05-09
最新评论